- 曾乙凡;闵冬雨;刘勇明;袁常斌;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衰老内皮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自噬通路的作用。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研究对象,H_2O_2诱导的内皮细胞作为模型,体外培养HUVECs,并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_2O_2 400μmol/L)、BYHW组(H_2O_2400μmol/L+BYHW 2500μg/m L)。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泛素结合蛋白p62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免疫荧光观察SIRT1、LC3的表达。结果 400μmol/L的H_2O_2处理可成功诱导HUVECs衰老。与正常组相比,衰老模型组中SA-β-Gal阳染率增加,SIRT1、LC3蛋白表达降低,SOD含量降低,PAI-1、p62蛋白表达升高,MDA含量升高,细胞免疫荧光显示SIRT1、LC3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YHW组细胞蓝染比率降低,PAI-1、p62蛋白表达降低,SOD水平升高,SIRT1、LC3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免疫荧光BYHW组SIRT1、LC3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在过氧化氢诱导的HUVECs衰老模型中,补阳还五汤能够上调SIRT1,激活自噬,从而对衰老的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2024年10期 v.26;No.24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殷海霞;马蕾;顾佳美;吴毅;陈国新;何钦;
目的 探讨黄精各有效部位对老年痴呆(alzheirmer's disease,AD)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机制。方法 采用D-半乳糖和东莨菪碱造AD小鼠模型,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二氯甲烷萃取黄精提取液并进行灌胃治疗。6周灌胃治疗结束后用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SOD、GSH-Px活性、MDA水平以及AChE和ChAT的变化。结果 AD小鼠造模成功,黄精各给药组不同程度降低逃避潜伏期时间,且各个高剂量组效果好于相应的低剂量组,提高在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和跨越平台次数且呈剂量依赖性。黄精各给药组不同程度升高了脑内SOD、GSH活性,降低MDA水平,乙酸乙酯高剂量组极显著地提高了SOD活性,二氯甲烷高剂量组、正丁醇高剂量组和乙酸乙酯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增高GSH含量,高剂量组(正丁醇除外)和阳性组MDA水平均显著降低;黄精各给药组也提高ChAT活性和降低AChE表达,且随剂量增加药效越明显。结论 黄精各有效部位能提高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抗氧化水平,并修复胆碱功能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2024年10期 v.26;No.24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苏贺;乔铁;梁可;郑冰元;李芳潇;
目的 通过观察人参-五味子药对对失眠大鼠下丘脑中神经递质及其cAMP/Epac/Raf1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探讨人参-五味子药对对PCPA失眠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西泮组、人参-五味子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连续3 d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复制失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人参-五味子药对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0.3、0.9、2.7 g/mL,地西泮组给药浓度为0.002 g/mL,模型组、空白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每日灌胃2 mL,连续给药14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下丘脑中甘丙肽(GAL)、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腺苷(Ado)水平;RT-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下丘脑中Eapc、Raf1mRNA的表达;IH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cAMP蛋白的含量。结果 和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病理切片损伤明显;GAL、5-HT、Ado含量显著下降(P<0.05),NE含量显著上升(P<0.05),下丘脑Eapc、Raf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下丘脑cAMP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地西泮组、人参-五味子低、中、高剂量组下丘脑病理切片损伤明显改善;地西泮组、人参-五味子中、高剂量组GAL、5-HT、Ado含量显著上升(P<0.05),NE含量显著下降(P<0.05),下丘脑Eapc、Raf1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下丘脑cAMP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参-五味子药对可能通过上调cAMP/Epac/Raf1信号通路,缓解PCPA大鼠失眠症状。
2024年10期 v.26;No.24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王咏琪;赵泽丰;年梦;乔海法;杨晓航;钱明成;
目的 该文对“远志-石菖蒲”中潜在作用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靶点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该文采用以药效团为基础的虚拟筛选手段,通过收集已出版文献中报道的具有抑制LDH活性的化合物信息,建立基于LDH配体的HipHop药效团模型,收集文献中报道的“远志-石菖蒲”中的成分并建立化合物库,对“远志-石菖蒲”中的成分与药效团进行匹配,随后使用分子模拟对接手段对匹配到的8种小分子化合物与LDH靶点(PDB ID:4ZVV)进行对接。采用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点燃模型对活性单体细叶远志苷A(36)调节癫痫动物体内LDH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建立包含“远志-石菖蒲”中所包含化学成分132种的化合物库,随后通过测试集验证选出优选药效团06用于对“远志-石菖蒲”化合物库的虚拟筛选,经过匹配后得到8种“远志-石菖蒲”中潜在的LDH抑制成分。通过分子模拟对接分析了8种化合物与LDH的作用情况,对得分最高的化合物细叶远志苷A(36)癫痫相关靶标的调控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够下调海马区PTZ诱导的LDH表达升高,进而对LDH/HSP90轴产生调控作用起到治疗癫痫效果。结论 通过虚拟筛选手段得出的“远志-石菖蒲”中的细叶远志苷A(36)能够对LDH/HSP90轴产生调控作用起到治疗癫痫效果。
2024年10期 v.26;No.246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张琳;王杨;刘铭泽;王振亮;
目的 观察五苓散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苓散改善骶髓损伤休克期后逼尿肌无反射型膀胱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0)和造模组(n=50)。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横断脊髓,造模组采用改良的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建立骶髓损伤大鼠模型,选取32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中药治疗组从造模后第15天予以五苓散灌胃治疗,1次/d,连续治疗14 d。干预结束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膀胱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组织NGF、Trk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GF、TrkA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NGF、TrkA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膀胱NGF、TrkA阳性表达、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P<0.05,P<0.01);五苓散中、高剂量组膀胱逼尿肌NGF、TrkA阳性表达、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其中五苓散高剂量组显著升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五苓散高剂量组的阳性表达、蛋白和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五苓散中剂量比较,高剂量组阳性表达、蛋白和mRNA表达有所增加(P<0.05,P<0.01)。结论 五苓散改善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五苓散上调膀胱组织NGF、TrkA表达,激活NGF/TrkA信号通路,帮助逼尿肌收缩相关。
2024年10期 v.26;No.246 35-4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艾欣;国立东;于栋华;于静文;于肇麒;于纯淼;
目的 探究灵芝多糖(GL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和灵芝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灵芝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0、100、200 mg/kg灵芝多糖溶液,美沙拉秦组灌胃300 mg/kg美沙拉秦混悬液,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持续21 d,每日1次。前14 d,所有小鼠均饮用正常水,后7 d,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均采用自由饮用3%DSS溶液7 d构建UC模型。造模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取材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并称重;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样本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灵芝多糖中、高剂量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体质量下降和DAI上升(P<0.01),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结肠重量显著减少(P<0.01),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肠组织中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灵芝多糖对DSS所导致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分泌水平的平衡有关。
2024年10期 v.26;No.24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1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马东川;黎静;陈铭;高巍巍;李炜;曾杰;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BV-2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 采用LPS激活BV-2细胞制备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1 mg/L LPS)、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5%、10%、25%)。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细胞中IL-1β、IL-6、TNF-α、iNOS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Arg-1、CD68、SOCS3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V-2细胞活力和Arg-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IL-1β、IL-6、TNF-α、iNOS和CD68、SOCS3 mRNA表达以及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能提高BV-2细胞活力和Arg-1 mRNA表达(P<0.01),而IL-1β、IL-6、TNF-α、iNOS含量,CD68、SOCS3 mRNA表达以及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极化为M2型,改善神经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可能与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10期 v.26;No.24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蒋境兴;李宁;李媛媛;康瑞霞;倪艳;郝旭亮;
目的 探讨通关藤总皂苷(Ma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四氮唑盐(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选出最适LPS造模浓度和诱导时间,建立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MTT法、ELISA法筛选出MaT干预炎症HepG2细胞浓度范围。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MaT干预后炎症信号通路STAT3和NF-κ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以2μg/mL LPS与HepG2细胞在37℃,5% CO_2的条件下共培养24 h,建立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1);MaT干预后,IL-6、IL-8、TNF-α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并且下调了炎症信号通路中STAT3、MCL-1、XIAP、BCL-2、NF-κB mRNA的表达。结论 通关藤总皂苷对LPS诱导的HepG2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关藤总皂苷通过抑制STAT3/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2024年10期 v.26;No.246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任小军;张曼玲;赵慧慧;时昭红;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胃癌前病变,既往研究显示其病理状态正处于“炎-癌”转换的关键时期。早期识别并恰当干预是截断病程、逆转萎缩、防止癌变的核心环节。现代医学和中医传统医学均对此疾病展开了大量研究,以期可以挖掘其内在机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大量研究显示中医中药在防治萎缩性胃炎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优势,尤其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经典方剂研究最为深入。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半夏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内在机制,但其散乱地分散在大量文献中,缺少系统的归纳及整理,给后续研究者从整体上了解“半夏泻心汤”治疗此疾病的内在机制造成了一定困扰。文章将从“半夏泻心汤”对胃蛋白酶及胃泌素水平的调节、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控炎症、凋亡、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以及靶向抑制PD-1、改善胃内微环境等5个方面,将近年来以“半夏泻心汤”为核心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机制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26;No.246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吕晓明;尚冰;傅海燕;
《证治汇补》是由清代李用粹撰于康熙二十六年,其对水肿病的认识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其对水肿病的因机证治理论,构建《证治汇补》水肿诊疗理论框架。言明水肿病由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虚水泛渗于皮肤,肺失通调水液停聚所致,同时肺肾相传。其辨治当分清阳水阴水、气肿水肿、风肿瘀肿、风水石水、水分血分等类型,注重喘胀相因、水肿脉法和水肿死症。以“调中健脾”为治疗大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四苓散加味为主方,同时依据病情加减用药。成方亦选用金匮肾气丸、术附汤、地黄汤加味、椒仁丸和牵牛甘遂加味。外治法以商陆根加麝香、蝼蛄、田螺、大蒜、车前草等外敷。预防调护包括忌甘温药、戒针刺、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并根据上述内容绘制《证治汇补》水肿诊疗理论框架图谱,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古籍的利用,开拓医生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024年10期 v.26;No.246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陈博航;李文杰;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终末期表现,以其高患病率和病死率成为全球21世纪最关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中药真武汤以其温阳利水的独特功效,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显著效果,并逐渐成为多途径、多靶点治疗CHF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回顾已发表的文献,文章发现真武汤在缓解CHF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及改善预后等方面表现出色,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动物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真武汤治疗CHF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缓解氧化应激,改善水钠潴留,调节外周血管神经激素水平,纠正心衰细胞电异常,抑制左心室重塑和心肌细胞凋亡,调节心肌细胞自噬,调节心脏固有免疫系统,以及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等。文章旨在对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和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2024年10期 v.26;No.24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9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东迪;隋楠;
老年功能性便秘(FC)是老年人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该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且易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不足是老年人的生理常态,也是该病的重要病机。文章基于“津血同源”理论,分析津血在老年功能性便秘因机证治全过程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津血与此病的密切相关性,认为该病之病机关键在于老年人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乏源,肠道失于濡养。同时将“津血同源”理论作为治疗此病的切入点,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将治疗概括为“养血润肠通便”“增液滋阴通便”两法。在疾病诊治时重视补虚,根据辨证酌情采用补血、滋阴、益气、活血等药物,从而发挥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赖性小等优势,为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诊疗思路。
2024年10期 v.26;No.246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张健;王家辉;陈东;赵刚;封金龙;王姚鳗;
目的 通过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录症状小便异常的医案,探讨张锡纯治疗小便异常的用药特色。方法 选取《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录入Excel构建方药规范化数据库,采用Excel 2021进行频次统计;利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运用Origin La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张锡纯治疗小便异常的用药规律。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共纳入78首方剂药物95味,用药总频次是429次,高频使用药物共23味占64.2%。其中,药性以寒性药居多,药味以甘味为主,主归肺、脾、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1组关联药对,聚类分析得到4组多味药物聚类方和1组药对聚类。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张锡纯临证治疗小便异常时从肺、脾、肾三脏为切入点治疗,得出张锡纯治疗小便异常施以清补并用、收涩兼施,善用脾肾同补、肺脾同治之法。
2024年10期 v.26;No.246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陈鑫焱;于斌;黄世敬;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类精神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多与HPA轴功能失常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假说、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细胞分子机制假说、炎症与细胞因子假说及肠道菌群失调假说等有关。因西医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所局限,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等优势。既往研究显示,Notch信号通路作为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细胞增殖、胚胎发育、神经元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Notch信号通路的异常转导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通过海马神经的发生与突触可塑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程度等途径进行影响。文章重点探讨Notch信号通路靶向调节抑郁症的潜在机制,以及中药单体柴胡皂苷A、青藤碱、木犀草素、灵芝酸A、红景天苷、白藜芦醇;中药复方逍遥散、醒神解郁方、补阳还五汤、解郁1号方、颐脑解郁复方等靶向调节Notch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系,希望可以为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4年10期 v.26;No.246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翰昌;邢海燕;高亚斌;魏梦聪;
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IgA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脏纤维化的进展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因此针对性治疗肾脏纤维化,对于延缓IgA肾病的进展有重大的意义。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肾脏纤维化的病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医药在防治IgA肾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为明确中医药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来治疗IgA肾病作用靶标,文章借鉴了国内、国外近十余年的文献,借助中医药的研究,从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几个方面,对治疗IgA肾病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旨在为临床上防治IgA肾病提供有效的依据。
2024年10期 v.26;No.246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孟娇;徐丽;李卓;王雨轩;索兰芳;王凯伦;甘地;王玉琦;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和其所具有穴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兼具性,以传统手诊学及其新解、经络腧穴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全息理论等中国传统医、哲、术理论学说为基础,分别探讨分析后发现:四缝穴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百脉的功能,故四缝穴可退小儿热。研究发现小儿针刺法又有驱邪调卫、泄浊和营、治神复元的功效。因此,对四缝穴施以针刺操作能够达到行经通络、标本同调的效果,使患儿正气加速恢复而邪气能尽快祛除,对诸种急慢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能迅速收效。从而为临床使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多系统、多病因导致的小儿发热及发热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024年10期 v.26;No.246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巨海;潘琳琳;李云峰;宋佳宁;李丽康;刘桂荣;
运用中医各家学说名医研究方法,以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大黄药性研究为例,收集张志远先生大黄药性相关论述,从药物溯源、功用考辨、疑难病证治疗方面,从大黄化食辨、上焦病忌大黄辨、破血止血辨中进一步研究大黄功用,论述大黄在虚劳、郁证、狂证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从中医文献中考证解析大黄作用机理,从中医各家学说学科角度重新认识理解张志远先生理论渊源与学术创新,为继承发扬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服务。
2024年10期 v.26;No.246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柳凤;陶思羽;李萌;王少丽;刘震;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西医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尚无特效药及规范化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有限。中医作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脑肠轴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故文章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引申中医学的“脑”“肠”概念,总结极具优势与特色的中医脑肠同治治法。把对“脑”的调节引申为脑、心、肝、肾等脏腑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情志障碍的调治;对“肠”的调节理解为对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在水谷津液运化传导功能中的调节。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总结疏肝健脾、调肝通腑、温肾健脾、调心安神等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及后续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10期 v.26;No.24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闪闪;魏丹丹;蒋士卿;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肿瘤。近年来,随着内分泌、代谢性等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及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每年约有32万例新发病例,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慢性炎症反应和雌激素缺乏是重要的两大因素。研究发现,炎症信号通路介导肿瘤增殖、抗凋亡、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多个方面。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转录因子-κB(p-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分泌型糖蛋白(Wnt)、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炎症通路等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调控子宫内膜癌的炎症信号通路众多,但缺乏系统总结,深入研究中医药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医药通过调控多条炎症信号通路治疗子宫内膜癌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2024年10期 v.26;No.246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佳华;方心怡;苗润宇;张艳娇;张宇昕;田佳星;
糖脂代谢紊乱加速了血管并发症的进展,中药综合调整策略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然而,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途径多样,严重制约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及现代化进程。现代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药治疗糖脂代谢疾病的机制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揭示中药治疗糖脂代谢疾病的科学内涵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脂肪生成及脂质累积、减少胰岛β细胞的凋亡、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抵抗等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现代组学技术在中药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机制探索中的应用进展,为精准化、客观化揭示中药防治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提供有益参考,为中药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10期 v.26;No.246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小雨;李家磊;严莹;唐淑华;王小平;
目的 探索“消瘿方”凝胶联合优甲乐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2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外三科收治的90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外用“消瘿方”+口服优甲乐组(观察组,45例),外用安慰剂(“消瘿方”的10%)+口服优甲乐组(对照组,45例)。连续治疗60 d后,对比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大小、细胞因子、优甲乐剂量、临床症状来分析临床疗效,通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FT3、TSH、TGAb、TPOAb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30 d后,观察组改善FT4、TSH、TPOAb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0 d后,观察组改善FT3、TSH、TPOAb、TGAb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甲状腺体积均减小;治疗60 d后观察组结节体积(32.24±1.27)mm~3小于对照组(41.04±2.99)mm~3,P<0.01。(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均可下调IL-1β和IL-6的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0 d后,观察组(2.82±0.44)pg/mL IL-6低于对照组(3.16±0.43)pg/m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优甲乐使用剂量均减小;治疗60 d后观察组(59.95±2.95)μg低于对照组(70.07±2.34)μg,P<0.01。(5)治疗60 d后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减小;治疗60 d后观察组(5.31±0.73)分低于对照组(6.49±0.66)分,P<0.01。(6)对照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结论 外用“消瘿方”凝胶联合优甲乐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的疗效是确切的、安全的。
2024年10期 v.26;No.246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余婷;张慧;马岱朝;黄晓峰;刘扬;贺凡;何庆;
帕金森病作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尽管现代医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发展,但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卓有成效,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中天麻作为治疗帕金森病常用的高频核心中药之一,其祛风通络、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多种功效,使其在帕金森病的防治中展现出确切的优势。天麻化学成分颇为复杂,其中天麻素、天麻醚苷、天麻多糖、B-甾醇以及有机酸等为主要有效成分。这些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在抗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诱导自噬、抑制蛋白异常聚集、抑制细胞凋亡以及减轻神经炎症等方面发挥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文章对天麻抗帕金森病的药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综述,以明确天麻及其有效成分治疗该病的相关信号通路,旨在为帕金森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期望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挖掘天麻的药用价值,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与希望。
2024年10期 v.26;No.246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姜峰;张娟;姚宇;马敏;张晚秋;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肝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4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PSD患者均接受基础卒中治疗和其他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加针刺治疗,共治疗6周。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的总有效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并且比较分析两组PSD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6、BNDF、Hcy及5-HT、NE、DA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HAMD-24、NIHSS、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中患者血清的IL-6、Hcy减低水平及BNDF的升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中的血清5-HT、NE、DA的提高水平均表现为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干预治疗肝气郁结型PSD患者,能够有效改善PSD患者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PSD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中医证候表现,减轻中风的严重程度,降低患者血清中的IL-6、Hcy水平,升高患者血清中的BNDF、5-HT、NE、DA的水平。
2024年10期 v.26;No.246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周聪;冯雪松;李媛媛;偶勇;晁旭;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手术切除、化学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药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土贝母及其有效成分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不仅能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增殖,还能对抗乳腺癌的迁移、侵袭,有望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文章总结了土贝母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对土贝母及其有效成分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促进细胞自噬、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等角度对其抗乳腺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此外,文章还将土贝母鲜品提取物以及6种含有土贝母的中药复方制剂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进行总结,为土贝母的临床用药和抗乳腺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2024年10期 v.26;No.246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亚琼;谢西梅;
心力衰竭后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对该病的治疗的指导意义重要而深远。文章在融合了古代学术思想和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原则,基于“心脑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脑密切相关。从心脑以神相统、其相统物质基础在气血、脉为心脑沟通之桥梁等理论出发,提出心脑气血亏虚为发病的关键病机,痰浊、血瘀、毒损为疾病发生之标。痰、瘀、毒因为心脑气血亏虚而生,邪气内生盘踞体内,久恋不去,耗损正气,致虚、瘀、痰、毒夹杂痹阻,邪气沉疴痼结,病情迁延难愈。针对心脑的生理特点及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益气养血、通络调神,痰瘀并治、化浊解毒等针刺疗法,倡导未病先防,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10期 v.26;No.24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代镇宇;王清;罗琼熙;林春梅;张双喜;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多发性、慢性、具有恶变可能的消化系统疾病。因CAG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阻止甚至逆转CAG的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及难点。西医在CAG的治疗跟逆转方面效果不佳。而CAG的发展过程及病理特点,与络病理论的“久病入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文章从络病理论出发,以CAG现有的治疗体系及自然病程为依据,根据络病理论“郁-瘀-虚-损”的病机转变特点将其分为初始-发病-转变-终末四期论治。并按照正邪虚实转变及相关病因,给予对应治疗措施。以求为CAG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并为络病理论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探讨方法。
2024年10期 v.26;No.246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胡锦浩;孙贵炎;申鑫惠;张晖;周城;杨若荻;杨宇峰;石岩;
“络脉”是遍布于全身的细小脉络,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叶天士,形成“久病入络”学说,现经吴以岭院士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络病学”学科体系。“泛血管病变”是全身性血管病变,包括了大血管与微血管的病变,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急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泛血管病的发病是由免疫炎症反应所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泛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表现。依据中医“络病理论”可对泛血管病变的病机阐述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络脉损伤、络虚不荣”,在该理论指导下可对糖尿病泛血管病进行辨证分型,具体包括“气滞络阻、热浊袭络、血浊淫络、痰瘀阻络、气(阳)虚络损”五种。从分布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方面分析经络与泛血管的关系,通过“络病理论”探讨泛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指导下尝试构建糖尿病泛血管病的中医诊疗体系,有助于为辨治糖尿病泛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024年10期 v.26;No.246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海宁;靳敏;于慧;王占黎;
香青兰具有耐旱、适应性强、化学成分复杂且药理活性丰富等优点,目前世界多地均有种植。国内外学者对香青兰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通过不同提取方法分析了解香青兰各类提取物成分、挥发油成分等。并且多种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作用。大量研究报道香青兰可被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其相关作用机制也被不断发掘。随着对香青兰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不同种植条件、施用肥料或喷洒某些特殊物质可能会改变香青兰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同时为了提高香青兰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通过应用纳米脂质载体等现代工艺方法进行实验并获得较为理想的功效。文章主要从国内外报道的香青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种植因素和现代工艺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等方面做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2024年10期 v.26;No.246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强;逯艳婷;王洪海;
经典方剂的制剂研发逐渐成为热潮。深化对经典名方的研究和开发,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以此来稳固其研究和开发的根基。该研究运用溯源法与文献计量学的方式,通过深入探讨葛根汤的源流发展、病机病证、主治功效、组方精义、临床运用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推动对葛根汤的古今文献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葛根汤作为《伤寒论》中治疗“项背强几几”的经典方剂,经过后世医家对仲景组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同名方更是不胜枚举。葛根汤的主治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袭太阳经脉,甚则内迫阳明,方中以葛根解阳明之肌,麻黄散太阳之表,桂枝调营卫之和,为组方核心,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四药相辅。全方配伍发汗解表,升津舒经而治疗项背不舒。古籍中所记载的葛根汤虽涉及各科病证,但论其病机总属“邪犯经脉”。葛根汤现代临床应用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头面五官系统等,具体在颈椎病、肩周炎、头痛、眩晕等病证更具优势。
2024年10期 v.26;No.246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1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向施;张文文;陈慧;杨潮;
党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隶属于桔梗科党参属,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党参根是主要的入药部位,从中可分离获得一种聚乙炔糖苷——党参炔苷。党参炔苷具有抵抗组织氧化,缓解急慢性痛风症状,治疗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纤维化,抵抗疟疾感染,减轻胃酸伤害和保护胃黏膜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党参炔苷被发现在癌症防治中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抑制多种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文章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党参炔苷药理活性和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党参炔苷的治疗潜力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4年10期 v.26;No.246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1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彭蓓;李仁廷;严强东;边文丽;冯岩玉;王青云;
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明显且易产生耐药,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较高,多数患者预后不佳。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抗肿瘤、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探索中药抗肿瘤机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中医认为正虚与邪毒相互作用,痰、湿、瘀、毒等蕴结于肺脏,日久成积,白花蛇舌草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功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含有黄酮类、萜类、蒽醌类及甾醇类等抗癌活性成分。该研究对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理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白花蛇舌草的药对及复方进行归纳梳理,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2024年10期 v.26;No.246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宏;范红兵;吴媚;
目的 探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电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透明质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火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红外热像图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和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钙卫蛋白(S100A8/A9)、硫酸软骨素846(CS-846)、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及炎症因子(CRP、TNF-α、IL-6、IL-1β)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前侧温度均较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S100A8/A9、CRP、CS-846、TNF-α、IL-6、MMP3、IL-1β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电火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控制S100A8/A9、CS846、MMP3及炎性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2024年10期 v.26;No.246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傅尹航;邰迎春;杨艺垚;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临床常见的异常妊娠疾病之一,对其病因的探究一直是生殖医学领域热点及难点。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lic state,PTS)是一种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状态。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故血栓前状态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之一。西医对此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故该病的治疗需结合中医手段,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大势所趋。“血水同病”是始于《黄帝内经》时期的经典理论,概括了“血”与“水”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发现,“血水同病”与血栓前状态之间存在联系。当归芍药散的立方是基于“木郁土虚、水湿瘀滞”之病机,是“血水同治”的经典方剂。文章以此为中心进行阐述,探讨基于血水同病理论以当归芍药散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希冀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2024年10期 v.26;No.246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冯铠滨;邓海霞;吴鑫宇;江佳铃;刘美婷;万家乐;田甜;
急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决定患者是否能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维持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的平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急危重症患者体内出现的过度免疫应激反应极易导致产生细胞因子风暴,释放炎症因子及炎性介质,导致组织器官的可逆或不可逆性损伤。故除了急危重患者对症治疗基础上,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日渐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期许缓解相应程度的超免疫反应,改善临床症状。而参附注射液对其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疾病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文章从免疫功能方面探讨参附注射液在急危重症患者机体免疫紊乱所发挥的作用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上使用参附注射液干预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024年10期 v.26;No.246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渠扬帆;樊泽成;郑瑞;舒萍;孙一鸣;刘丽;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是以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病变为特点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居高不下,迁延难愈,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以抗菌消炎为主,但易出现药物敏感性降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改善SPID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优势显著,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应用前景广阔。桂枝茯苓方作为化瘀生新、缓消癥块的经典名方,由汉代张仲景所创,首载于《金匮要略》,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SPID的治疗。目前机制研究表明,桂枝茯苓方通过多种途径对SPID发挥作用,包括减轻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盆腔血流动力学以及抑制组织纤维化等。临床研究显示,桂枝茯苓方能显著改善由SPID导致的慢性盆腔痛等症状,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输卵管通畅度和促进胚胎着床,增加怀孕概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文章从方证基础、机制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对桂枝茯苓方治疗SPID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日后该病的治疗提供准确、系统的科学依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024年10期 v.26;No.246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梦蝶;付雪;张治强;杨佐琴;
抑郁和失眠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病,临床患者往往呈现“共病”状态。现代医学认为,脊柱运动系统失衡引起的疼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紊乱以及遗传易感性增加等因素,都可同时引发抑郁和失眠。中医治疗抑郁共病失眠有独特优势,神机失用、阴阳失调、脏腑气血运行不畅为抑郁与失眠共同病机。中医“督脉体系”包含督脉及其联络的经络和脏腑,对应现代医学脊柱关节运动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其功能为调神治脑、统领诸阳、连络脏腑,与抑郁共病失眠病机十分契合。该文通过梳理总结了基于“督脉体系”实施的中医外治法,涉及针刺、灸疗、推拿手法、拔罐、刮痧、五行音乐及外治综合疗法等,从解剖形态学、神经内分泌学、分子生物学等层面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抑郁共病失眠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督脉体系”可能是未来研究抑郁共病失眠的潜在靶点,并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切入点。
2024年10期 v.26;No.246 20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1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鹏宇;梁粟;李伟;张钟文;樊琪;王雪垠;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造成了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纤维化进展为主要特征的特殊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病机探究不断延展深入。从“消渴病”“心悸”“怔忡”“胸痹”等泛化归类,到“消渴心病”“消渴心瘅”的探索,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病名日趋明确。基于疾病病理、病程等特点,传统气血、燥热、脏腑、瘀血病机理论被进一步应用,络病、瘀毒、瘀热、浊毒、热毒等创新性病机学说被提出,为糖尿病心肌病治疗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糖尿病心肌病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完善了糖尿病并发症理法方药体系,填补了中医现代疾病病机研究的空白。提炼与总结针对糖尿病心肌病这一现代疾病中医病机理论的认知,对于丰富现代中医理论内涵架构具有现实意义。
2024年10期 v.26;No.246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见;朱莹杰;
前列腺癌是临床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列腺癌在中医学中归属于“淋证”“癃闭”“癥积”等疾病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年高肾衰,正气不足,而瘀血痰湿聚积下焦,以本虚标实为特点。辨证分型多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其中血瘀证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病机和重要特征,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前列腺癌血瘀证的角度切入,概括活血化瘀类中药单体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总结近年来活血化瘀类中药的经典方、经验方及中药制剂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探讨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前列腺癌的药理作用、抑癌机制和用药安全性,为往后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024年10期 v.26;No.246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