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论著聚焦

  • 基于胸痹“阳微阴弦”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范国颖;曲妮妮;秦一冰;

    胸痹所在,乃上焦心肺之区域,其周围与肝胆少阳之络相接,与咽膈胃脘交错相连。因此,胸痹之病机涵盖对心肺的紧缩,同时外延至肝胆、咽膈等部位。古人仲景将其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指阳气微弱,但阴邪却强盛。在《金匮要略》中,胸痹被解释为上焦清阳被阴邪所侵袭的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喘息、咳嗽带痰、胸闷、呼吸急促和胸痛等症状。其病因主要是正气亏虚,同时伴随着血瘀、痰浊、寒湿等病理变化。这些病机的交织导致了病情的虚实夹杂,而其主要累及的脏腑包括肺、心等,与胸痹“阳微阴弦”的特点相契合。因此不能仅将胸痹视为单纯的心脏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理解胸痹的病因和病机特点,并运用异病同治的理论,才能扩大治疗的范围。该文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思路。

    2025年09期 v.27;No.25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活用经方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心脏神经症

    卢正华;方思奇;王艺霖;史海蛟;

    心脏神经症是中医心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纳为“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症”和“脏躁”的范畴。该文总结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是涵盖其他辨证方法和6个辨治层次(病、证、脉)和体系的集合。心脏神经症根据其症状分布在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六经之中。“心悸”分布在以太阳病为主的四经中,太阳病“心悸”的主方是桂枝甘草汤。“胸痹心痛”分散在以太阴病为主的三经中,太阴病“胸痹心痛”的主方为瓜蒌薤白剂。“不寐”包括以阳明病为主的两经中,阳明病“不寐”如阳明有热时,主方为栀子豉汤;而里热和血虚血热时,用黄连阿胶汤。“郁证”散布在以少阳病为主的四经中,少阳病“郁证”主方是小柴胡汤。“脏躁”见于太阴病,但在临床中多与少阳病及阳明病共存,主方为甘麦大枣汤。经方是临床疗效的源头,是一切时方的本源。在治疗过程中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既可单用经方,也可经方与经方合用,也可经方与时方合用,方证相应,使心脏神经症的中医诊断更加精准,治疗更加灵活高效。

    2025年09期 v.27;No.25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理研究

  • 大黄素保护葡聚糖硫酸钠所致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研究

    谢佩;王智贤;杨雨婷;夏梓东;马嘉镁;赵文昌;

    目的 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斑马鱼模型,评价大黄素抗UC作用。方法 将绿色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Tg(mpo:GFP)系斑马鱼浸泡于不同浓度的DSS溶液中,给药3 d后观察斑马鱼的死亡情况,确定使用0.6%DSS进行后续实验。将野生斑马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125 nmol/L)及泼尼松龙组(250μg/m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浸泡于0.6%DSS胚胎培养水中诱导UC模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斑马鱼肠道中性粒细胞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变化;阿尔新蓝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斑马鱼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RNA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斑马鱼肠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01);肠道病理组织损伤较严重;肠道杯状细胞数量降低(P<0.001);体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01),IL-10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斑马鱼肠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01);肠道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增加(P<0.05);体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01),IL-10 mRNA表达上调(P<0.001)。结论 大黄素对UC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改善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增加杯状细胞数量,降低TNF-α和IL-1β mRNA水平,提高IL-10 mRNA表达有关。

    2025年09期 v.27;No.25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金项目纵览

  • 膝骨关节炎相关金属蛋白酶及针刺调控研究进展

    刘冠男;袁芳;李彬;王麟鹏;王桂玲;孙敬青;张帆;赵冰骢;李汶珊;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软骨降解是发病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而金属蛋白酶家族(metalloproteinases,MPs)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金属蛋白酶家族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s)。如MMP-1、MMP-3、MMP-9、MMP-13等MMPs以及ADAMTS-4、ADAMTS-5、ADAMTS-7、ADAMTS-12等ADAMTS都被证明在骨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MPs参与了KOA的进展,是治疗KOA极具潜力的靶点,同时也常作为KOA干预的效应指标。而针刺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表现出了疗效优秀与不良反应低等优点,既往研究证明针刺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包括MMP-1、MMP-3、MMP-13、ADAMTS-4、ADAMTS-5、ADAMTS-7在内的多种金属蛋白酶,这是探索针刺治疗KOA内在机制的一大进展。该文综述了KOA研究中常见的MPs成员,并总结了针刺调控MPs的相关研究进展,为选择MPs作为针刺干预KOA效应指标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肾脑相济”理论探讨针刺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用机制

    周洋洋;鲍超;李彦彩;陈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为儿童多动症,发病于学龄期儿童。其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ADHD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因遗传、神经、免疫、环境、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而致。“肾脑相济”理论在指导儿童脑病领域的诊治中颇有成效,其核心为肾脑精髓互资互生,经络相连相属,精气神互通互用。目前药物治疗是临床一线疗法,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能有效改善ADHD的症状,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而针刺治疗作为一种安全、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已被证实治疗ADHD确有疗效,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从“肾脑相济”理论出发,分别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促进脑循环,改善脑供血;调节细胞凋亡;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抑制炎症状态等机制探讨针刺多角度、多层次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丰富非药物治疗理论。

    2025年09期 v.27;No.25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真实世界下中医药辨证论治对晚期胃癌总生存及死亡分布影响

    汪国梁;席玲泽;薛鹏;朱世杰;

    目的 通过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评价中医药辨证论治对晚期胃癌总生存及死亡分布的影响。方法 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中获取望京医院肿瘤科2014年1月1日—2024年6月1日诊断为晚期胃癌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R4.3.0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晚期胃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晚期胃癌患者,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对216患者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人群中位年龄68(60~75)岁,男性占比69.9%,病理特征主要为胃体部低分化腺癌,以远处淋巴结转移(45.4%)及肝转移(23.6%)为主。根据中药使用时间分为中药组(n=76)及非中药组(n=140)。研究发现中药组较非中药组可改善晚期胃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4.03±1.39)个月vs(8.27±0.63)个月,P=0.001],降低晚期胃癌死亡风险[风险比(hazard ratio,HR)=0.72,95%CI:0.52~0.99,P=0.047]。并将总体人群分为化疗组(n=169)及最佳支持治疗组(n=47)进行亚组分析。在化疗组中,中药联合化疗组(n=70)较单纯化疗组(n=99)可改善晚期胃癌OS[(14.03±1.35)个月vs(10.77±1.08)个月,P=0.039],降低38%死亡风险(HR=0.62,95%CI:0.43~0.90,P=0.012);在最佳支持治疗组中,中药联合最佳支持治疗组与单纯最佳支持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3.67)个月vs(5.37±0.30)个月,P=0.069],但有改善生存的趋势。晚期胃癌死亡分析发现53例(52.5%)患者死于疾病进展,48例(47.5%)患者死于其他原因,包括急性消化道出血、恶病质、重症肺炎、急性肺栓塞等;29.7%患者死于急性事件,中药组与非中药组急性死亡事件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结论 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晚期胃癌总生存,可能与中医药延缓疾病进展及肿瘤相关功能障碍等慢性进程有关。

    2025年09期 v.27;No.257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双流语言模型对针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机制探讨

    卢童;王海荣;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post-stroke motor aphasia,PSMA)通常源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前部Broca区因脑出血或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受到的损伤。过去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多聚焦于损伤脑区的组织血管与细胞层面的修复,而对语言神经网络的损伤与修复机制则涉猎不多。双流语言模型是一种全面阐述语言产生过程的语言神经网络模型,主要由负责语言理解的腹侧通路与负责语言产生的背侧通路构成。该文基于双流语言模型理论深入分析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机制。研究显示,针刺治疗能引发以双流语言模型为中心的系列神经网络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增强腹侧通路与背侧通路之间功能连接、促进右脑代偿机制以及推动损伤部位的结构重建等3个方面,从而修复脑损伤后中断的白质纤维,缓解失语症状。这一发现为针刺治疗PSMA的临床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2025年09期 v.27;No.257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调控PINK1/Parkin通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张博;潘鹏宇;赵腾宇;闫景东;周妍妍;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是引发AD的重要因素之一。PINK1/Parkin通路是线粒体自噬的主要途径,调节该通路可清除受损线粒体,改善线粒体功能,实现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从而干预AD的病理进程。中药在AD治疗的多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众多学者对中药在调控PINK1/Parkin通路以改善AD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该文通过梳理近5年的相关文献,总结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AD发病中的作用,概括中药在干预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以防治AD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中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疗AD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9期 v.27;No.25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经筋整体观论干眼症治疗新思路

    刘亚鹏;董宝强;王垒钞;张峰;王明星;王鑫乐;

    经筋整体观是研究人体局部结构改变后对整体的影响,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考量。该文打破常规的“脏腑—五官”研究思路,着眼于津、液、精、髓等精微物质传输路径问题。经筋整体观认为干眼症是因人体整体结构改变,导致中下焦津液循环受阻,头面部精微输布障碍引发的。该文提出通过八虚部位结筋病灶点明确内在脏腑与浅表经筋的关联性,疏通“经筋—脏腑—眼”的整体关系,并根据“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应用触诊、推拿手段确定远端具体点位与患者干眼症的因果相关性,在施针前明确患者干眼症发病原因;治疗上提出“眼周局部治疗群”“环肩颈治疗群”“环腰臀治疗群”3个具体施治部位,根据病位及其周围血液循环分布、肌力强度、肌肉厚度、选点周围神经分布等因素选择对应的针具。诊治思路要求灵活精准,病无常穴,穴无定处,治无固法,针无定具。治疗目的是准确解除经筋卡压,气血津液精髓通行无阻,濡润目窍以治疗干眼症。

    2025年09期 v.27;No.25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调控mTOR信号通路干预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

    宣智博;单葳葳;段礼宁;杨华森;吴限;姜益常;胡梦婉;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其以慢性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参与蛋白质合成、调节自噬,以及细胞生长、增殖、存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研究表明mTOR信号通路在VaD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增殖、分化,参与VaD细胞自噬、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过程,是治疗VaD的新靶点。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被发现可以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显著改善V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延缓疾病进展。研究证实针刺通过靶向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方式保护海马神经元,促进脑细胞增殖分化,进而有效减轻VaD引起的脑损伤,改善疾病预后。该文通过总结mTOR相关信号通路在VaD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年来针刺通过该通路防治VaD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针刺治疗Va D的潜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针刺在调神醒脑、补肾益智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Va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浊毒伏络”理论探讨线粒体自噬在慢性心力衰竭中作用

    韩烁;王大英;刘宗军;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关键病理机制是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对改善线粒体质量、维持线粒体功能、维护细胞内环境稳态有重要作用。线粒体自噬机制和中医“浊毒伏络”理论有着相似的内涵,“浊毒伏络”是慢性心衰的关键病机。心衰作为心系疾病的终末期,病机复杂,体内邪气蕴结积聚化生浊毒,而络脉结构简单,易受损伤。现代理论认为气络与脉络共同构成了细胞内环境,线粒体自噬调控不当,使受损的线粒体未被及时清除,大量活性氧破坏细胞内环境,其恶性再生循环,不断加重心肌细胞损伤,这与慢性心衰中浊毒伏于络脉,络息成积,伏而后发的病理机制极为相似。因此以“浊毒伏络”为指导原则,根据慢性心衰的分期,采用早期化浊解毒、中期搜剔通络、后期攻补兼施的治法,调控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以期为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27;No.25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黄连—乌梅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药理研究进展

    陈可;张效科;

    腹泻型糖尿病肠病(diabetic enteropathy,DE)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腹泻以顽固性、无痛性为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严重时腹泻每日可达数次至十数次,甚则出现完谷不化、大便失禁等胃肠症状。黄连—乌梅作为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常用药,具有清热利肠、生津止渴、涩肠止泻之功效,同时也符合疾病后期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中药黄连—乌梅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发挥抗氧化、调节肠道炎症、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胃肠功能紊乱、降血糖等作用,该药对通过多靶点、多效应、多途径、多组方治疗腹泻型DE,可有效缓解病情发生发展状态,在腹泻型DE治疗中疗效显著。该文阐释了黄连—乌梅药对中有效成分治疗腹泻型DE的药理机制,以期为黄连—乌梅治疗腹泻型DE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卒中后失眠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韦冈良;粟胜勇;许智迤;李晓明;黄颖;尹丽莉;

    该文对近些年针灸治疗卒中后失眠(post-stroke insomnia,PSI)的国内外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表明针灸治疗PSI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针灸治疗PSI是多水平、多通路的共同作用,以调节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控相关神经递质、调节炎症因子、增高生物钟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调节内源性激素水平、增加脑源性神经因子、改善脑肠轴失衡状态、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常规针刺、电针、头针、腹针、穴位埋针联合针刺、针刺结合耳穴压豆、针刺结合放血拔罐、针灸结合中药等。尽管针灸治疗PSI的机制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针灸治疗PSI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旨在进一步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概括现有的针灸治疗方案,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临床上针灸治疗PSI提供更好的思路与方法。

    2025年09期 v.27;No.25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屈雯雯;姜琦;魏丹丹;郑雪;韩永丽;朱梦蝶;梁怡方;王元豪;王庆波;

    单纯性肥胖作为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可通过多系统交互作用诱发全身性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激增,为社会和医疗体系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单纯性肥胖的病理演变过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o-immune,NEI)”网络稳态失调高度相关。穴位埋线是传统针灸学理论与现代技术的巧妙融合,将针—线—穴协同应用,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关键核团、改善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调整糖脂代谢、纠正肠道菌群失衡以及调节免疫炎症细胞和信号通路等多维度NEI网络来实现体质量控制。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传统针刺疗法机制研究及单一系统调节机制,缺乏对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作用机制的深度挖掘,故该文综合分析探讨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NEI网络的整体调控作用,以期为优化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025年09期 v.27;No.25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方四逆汤源流考证及应用探析

    李颜;王苏童;曲一玮;宗树利;范和松;王永成;李晓;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临床疗效显著。系统整理古代和现代文献,对四逆汤的处方源流、药物组成、基原与炮制、剂量和煎服法以及古今主治应用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四逆汤源自《伤寒论》,其药物基原明确,建议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及根茎,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根据汉代度量衡标准将四逆汤原方药物剂量换算成现代为炙甘草27.6 g,干姜20.7 g,附子15 g,将上述3味药加水600 mL,煮取240 mL,过滤去渣后温服,每日两次。古籍中记载该方主治范围广泛,主要治疗阳虚阴盛引起的四肢厥冷、身痛腹痛、恶寒蜷卧及下利清谷等证。现代应用则主要集中在循环系统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和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病性证素主要为阳虚,病位主要涉及肾、心、脾。上述研究为四逆汤的后续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少阳为枢”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

    张博文;王添一;张淼;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该病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整体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在中医学中偏头痛亦被称为“少阳头痛”,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少阳经的“不荣”“不通”密切相关。因此,该文基于“少阳为枢”理论,以针刺对少阳经的调节作用为切入点,从中医理论、机制研究和临床进展3个方面系统梳理并综述近年来关于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分子层面机制以及临床特色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针刺少阳经穴能够通过调节少阳经络,疏通经脉气血,扶正祛邪,解除头部血管痉挛,改善头部血氧供应,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偏头痛以及相关伴随症状。该疗法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针刺少阳经穴能够有效调控大脑相关神经血管通路和神经递质水平,以及维持正常的神经传导结构和功能有关。

    2025年09期 v.27;No.257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典名方养精种玉汤源流分析及关键信息考证

    王会娟;梁绿圆;曹佳蕾;吕星航;陈金雨;魏炳琦;兀玉荷;裴梦珂;宋艳丽;

    目的 系统梳理与考证分析古今文献中养精种玉汤的相关研究及现代临床运用,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养精种玉汤的临床拓展应用和药物深度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与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中华医典》(第5版)等古籍数据库以“养精种玉汤”及“地黄、归、芍、萸”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将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考证养精种玉汤的文献来源、组成、药物基原、炮制以及煎服法等关键信息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 养精种玉汤是治疗肾虚不孕的代表方,成方于清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该方剂量折算后建议熟地黄用37.3 g,当归、白芍、山茱萸各18.65 g,煎至200 mL,饭后温服。结论 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发现,养精种玉汤在后世流传中多用于治疗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过少等妇科杂病,然临床应用及研究过少,可进一步挖掘其具体机制,以扩大临床应用。

    2025年09期 v.27;No.257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铁死亡探讨中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吴志鹏;张迪;高乐;刘液莎;晋松;孙剑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和骨侵蚀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法存在耐受性、不良反应等问题,亟待开发新疗法。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因其与铁代谢紊乱和脂质过氧化的关联,为RA治疗提供了新视角。铁死亡特征为细胞内铁积累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与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在RA中,铁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增加,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存活影响疾病进展。该文聚焦铁死亡在RA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并分析中药通过调节ASK1/p38/MAPK、PI3K/AKT、JAK/STAT3、TNF-α/NF-κB/p38/JNK等关键信号通路对RA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如逐痹汤、补肾祛寒治尪汤和青风藤水提物秦息痛等,通过靶向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有效干预RA的炎症反应和铁死亡过程,展现出治疗RA的潜力。中药成分凭借其多靶点作用的优势,为RA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中药成分对铁死亡的影响,为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RA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27;No.257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疏肝益胃汤加减联合瑞巴派特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李志宏;王方;

    目的 分析疏肝益胃汤辨证加减与瑞巴派特联合用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肝郁脾虚证诊疗中的实践效果,并观察疗程结束后胃镜组织学及炎症细胞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114例CAG肝郁脾虚证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单用瑞巴派特口服,观察组加用疏肝益胃汤辨证加减,以3个月为治疗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组织学积分、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总临床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组织学积分、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组织学积分、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疏肝益胃汤辨证加减联合瑞巴派特口服对CAG肝郁脾虚证患者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能够修复胃镜组织学损伤,调节体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应予以广泛推广。

    2025年09期 v.27;No.257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热解毒方治疗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效果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

    王梦洁;曾奕斐;张董晓;

    目的 分析清热解毒方治疗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ystic neutrophil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CNGM)的临床疗效,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选取2023年3月—2023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CNGM患者30例,予清热解毒方口服,治疗14 d、随访7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对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机制研究首先通过TCMSP、BATMAN-TCM、ETCM、文献检索等方法筛选清热解毒方的活性成分,并利用Uniport和STITCH数据库获取其药物靶点。同时,从GeneCards和OMIM等疾病靶点数据库中提取CNGM的靶点基因,再通过Venny在线工具筛选出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图,并结合STRING平台绘制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以确定清热解毒方治疗CNGM的核心靶点。此外,借助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在PubChem和PDB数据库中获取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的分子结构,并使用Autodu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Pymol软件实现分子对接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清热解毒方治疗CNGM 14 d后,乳房肿物面积、红肿面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局部皮色评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 d,乳房肿物面积、红肿面积、疼痛VAS评分、局部皮色评分均较治疗后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共获得清热解毒方活性成分116个,主要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豆甾醇、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主要作用于TNF、IL1β、IL6、IFNG、CXCL8、CCL2等核心靶点,涉及TLR、TNF、IL17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研究发现,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结合稳定,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清热解毒方能够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个靶点以及多条信号通路对CNGM进行综合调控,体现出中医疗法治疗CNGM的作用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2025年09期 v.27;No.257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芪山红自拟方治疗痰湿壅盛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陈语诗;郑佳连;何佳;卢秉久;

    目的 探讨芪山红自拟方治疗痰湿壅盛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se,MAFLD)合并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治疗的160例痰湿壅盛型MAFLD合并HL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情况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嘱所有患者均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并鼓励适量增加体育活动,同时减少如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照组选择血脂康胶囊,2粒日2次口服治疗;试验组服用芪山红自拟方治疗,早晚各1次温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分析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肝生化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中医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性别、年龄和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生化学指标(ALT、AST、GGT)、血脂指标(TC、TG、HDL-C、LDL-C)、体质量、BMI和中医症状的变化比较,结果表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肝生化学指标(ALT、AST、GGT)、血脂指标(TG、LDL-C)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HDL-C升高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体质量、BMI和中医症状改善状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山红自拟方治疗痰湿壅盛型MAFLD合并HLP的临床疗效明显,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5年09期 v.27;No.257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病机及治法

    任钏碧;戴小良;蒋云霞;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其核心病理为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致功能减退,引发口干、眼干等典型症状,并广泛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该文基于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从五行失荣和五行失畅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旨在为该病证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文章首先从五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干燥综合征的病机,指出该病证的发病与五行失常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涉及阴虚津亏、津液输布障碍和燥气内生等因素。通过分析五行不荣致燥和五行失畅致燥的病机,强调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并总结干燥综合征的治法,提出顺应五行相生相克的治法,如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抑木扶土、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使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以达阴阳平衡,从而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2025年09期 v.27;No.25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骨质疏松症性慢性疼痛常用对药与角药探析

    靳楠;黄志红;李艺含;詹秋中;尹芬;孙澳川;齐榕明;刘征堂;

    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其中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医药在治疗老年慢性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现作者整理跟诊过程中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性慢性疼痛的常见药对,主要列举防己、黄芪与桂枝,防己、黄芪与续断,麻黄、附子与细辛,干姜与附子,醋三棱与穿山龙,土鳖虫与川牛膝,防己与土茯苓,熟地黄与杜仲,续断与青风藤9组常见对药与角药,总结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性慢性疼痛常见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性慢性疼痛提供思路。

    2025年09期 v.27;No.257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铁死亡GSH/GPX4视角下探讨独活寄生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研究

    杨涵翔;杨宏杰;唐锐;董逸波;雷富豪;谢一舟;樊效鸿;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对老年生存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32.0%,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铁代谢紊乱与铁死亡是近期代谢领域热点研究方向,大量文献阐明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和关键通路。骨质疏松是一种骨代谢疾病,从铁死亡视角下研究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的文献逐渐增多。独活寄生汤作为传统中医汤剂,在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骨密度、炎症因子等多个指标上显示出良好临床疗效,相关生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独活寄生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此,该文探讨GSH/GPX4抗氧化系统在独活寄生汤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潜在作用机制。未来,需要更多科学研究来阐明独活寄生汤的作用机制,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长期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025年09期 v.27;No.257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铁死亡探讨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展

    余洋;董逸波;杨涵翔;唐锐;樊效鸿;李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关节炎症和关节外表现,治疗上面临疾病异质性、缓解难度、药物不良反应、长期并发症、经济负担和耐药性等挑战。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与铁代谢紊乱和脂质过氧化相关,其在RA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独活寄生汤通过调节铁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可能对RA患者的炎症和关节损伤具有治疗作用。该文概述铁死亡在RA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独活寄生汤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并讨论其在RA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R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5年09期 v.27;No.257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定方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李昀泽;陈伟伟;李建军;吴明华;姚阳婧;

    目的 探究国医大师协定方通脑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临床中心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康复治疗)和试验组(基础+康复+通脑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指标及病史,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CTP)量化指标[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基础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或出血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患者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出院时及90 d随访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rCBF、rCBV更高,MMT、TTP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mCTA侧支循环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检测未出现显著异常。结论 使用通脑饮治疗AIS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同时能够有效增加AIS患者梗死区的血流量。

    2025年09期 v.27;No.257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刺法寸历史演变与探究

    程福文;张松兴;朱珂漫;赵卓;任路;

    刺法寸即为度量针刺腧穴深度时所用之寸,中医典籍中关于刺法寸的度量标准目前仍存有异议:一是若以市尺寸为标准,是随朝代度量衡变化,还是以汉寸为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二是若以同身寸为标准,是以骨度分寸法为标准,还是以指寸法(拇指、中指、横指同身寸)为标准。该文通过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进行梳理,并结合考古实物与度量衡史,对刺法寸的源流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秦汉至魏晋时期,刺法寸以汉寸为度量标准,且汉寸作为“标身寸”可沿用至明清,这一标准独立于历代市尺变迁;隋唐时期因度量衡剧增,拇指、中指、横指同身寸法正式形成并成为主流度量法;宋元时期则进一步规范化,将中指同身寸改为“中指内纹为一寸”,明清时期则沿用此制。该文通过明确不同时代刺法寸的应用及其标准,为针灸学者在解读典籍时提供关键依据,更为现代针刺深度度量衡标准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方黄芪赤风汤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李桄辉;聂宏;何瑞瑞;

    黄芪赤风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复方,以其补气助阳、活血行滞功效而被广泛研究。该文旨在对黄芪赤风汤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黄芪赤风汤具有抗炎、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血、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保护足细胞、调节免疫、改善肠道菌群、改善雄激素水平以及抗抑郁等多重药理作用。上述作用为黄芪赤风汤在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眩晕症、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通过分析黄芪赤风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旨在为该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并强调其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未来黄芪赤风汤的研究和发展应进一步深入,以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

    2025年09期 v.27;No.257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阳化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郑少林;钟飞;蒋水波;郭婧;周健翔;李都;黄蔚;

    目的 观察温阳化瘀方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4年8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门诊及住院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76例予甲钴胺片口服营养神经,治疗组83例以温阳化瘀方内服,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治疗存在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及MDNS较治疗前呈现明显降低趋势(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温阳化瘀方具有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神经传导速度,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存在确切可靠的临床疗效。

    2025年09期 v.27;No.257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抗癫痫持续状态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张鹏;田云;蔡亚梅;

    研究深入系统地回顾了针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实验文献,并对其潜在作用机制和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针刺特定穴位,如百会、大椎、足三里、腰奇、风府等,能够通过调控NF-κB、MAPK、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及胶质细胞异常活化,调节免疫反应和神经递质水平,降低神经元凋亡,降低氧化应激,调整脂质代谢,保护海马区神经结构,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以及调控脑电活动和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发挥抗SE作用。针刺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其多目标、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SE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鉴于针刺在抗SE方面的潜力和独特优势,其治疗机制及临床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期为临床SE的治疗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2025年09期 v.27;No.257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现代医案中柴胡应用规律

    孙一凡;梁绿圆;曹佳蕾;刘宜杭;张煜欣;苏锐霆;张慧珍;任赛;周王举;魏炳琦;周正;

    目的 对含柴胡的现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现代含柴胡方剂用药规律及潜在新方,为柴胡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2月含柴胡处方的文献,利用Excel 2021建立含柴胡现代文献数据库,基于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其主治病证、高频证型、高频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及剂量统计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以探索柴胡在不同疾病中的用药规律。结果 该研究共收集含柴胡处方3282首,主治病证196种;高频病证(频数≥50次)依次是“胃脘痛”“郁证”“胁痛”“不寐”“眩晕”等;常见证型为肝气犯胃型、肝气郁结型、肝郁气滞型、肝郁化火型、肝阳上亢型;高频药物(频数≥50次)共79味,依次为甘草、半夏、黄芩等;药物功效以熄风止痉、补气、活血调经等为主;药味主要为苦、辛、甘;归经主要归脾经、肺经、胃经、肝经。在治疗“胃脘痛”“郁证”“胁痛”“不寐”“眩晕”等高频病证中,柴胡总以疏肝解郁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对高频病证得到5个预测潜在新方,治疗“胃脘痛”时,柴胡的功效偏疏肝和胃;治疗“郁证”“胁痛”“不寐”时,柴胡的功效偏于疏肝解郁;治疗“眩晕”时,柴胡的功效偏于升阳止眩。在治疗高频病证中,可见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相似结构。在柴胡的用量用法上,建议以15 g为剂量煎服,亦可以散剂、丸剂、灌肠剂等特殊剂型进行使用,但需根据剂型特点及患者情况调整剂量。结论 该研究为柴胡临床研究新方配伍及药物使用给予借鉴及参考。

    2025年09期 v.27;No.257 17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TA联合CTP评估头穴透刺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管储备能力影响

    路凯;马宇;马龙;崔友祥;孙云川;

    目的 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拟从侧支循环及脑血管储备能力方面探讨头穴透刺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神经内科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基础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穴透刺干预,每次治疗30 min,每周连续治疗5 d,暂停2 d,共治疗4周。CTP测量并获得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局部达峰时间(regional time to peak,rTTP)及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time,rMTT)相对灌注值;CTA观察并进行侧支循环评分,以判断侧支循环情况。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行头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得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平均速度(mean velocity,Vm)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计算脑血管储备功能(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测定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包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纤维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结果 两组患者CTP参数比较,治疗后rCBF、rCBV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rTTP、rMT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TTP、rM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侧支循环情况比较,治疗后侧支循环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侧支循环不良比例(3/40)显著低于对照组(10/40)(χ~2=4.501,P<0.05)。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治疗后Vm、CVR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P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Vm、CV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SS-QOL评分及BDN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及NSE、NF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SS-QOL评分及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及NSE、NF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穴透刺治疗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CTA联合CTP评估提示头穴透刺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管储备能力。

    2025年09期 v.27;No.257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浊毒困脾”理论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

    孙顺;程蕙;钟达源;马健峰;周慧敏;樊姝言;唐奇志;

    2型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唐奇志教授对早期糖尿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临床经验,认为传统糖尿病的“阴虚燥热”学说已经不能完全指导早期2型糖尿病的诊治,随着现代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膏粱厚味淤积,困遏脾气,超过脾之运化能力或升清受阻,脾不散精,水谷精微壅滞,日久化浊致毒,浊毒内蕴,是早期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和关键;后期则由浊酿毒,浊毒入血,胶着难化,灼血伤津,瘀阻脉络,伤及脏腑经络,产生多种变证。早期2型糖尿病治疗上应以“化浊祛毒健脾”为基本,佐以芳香、清热、除湿、涤痰、凉血祛瘀通络等法,自拟化浊祛毒健脾汤(药物组成:黄芪、蚕沙、佩兰、苍术、薏苡仁、土茯苓、丹参、牡丹皮、赤芍),使浊化毒解,脾气得运,疗效显著,为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9期 v.27;No.257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对胆石症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影响临床研究

    刘孝笑;方奕雄;于世杰;雷霆;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对胆石症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80例,住院时间均为2022年12月1日—2023年10月31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针刺治疗在患者术前1 d天~术后第3天进行治疗。以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通气、排便时间,腹胀、胃肠反应以及腹痛评分等)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针刺舒适度作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穴位针刺舒适度在舒适和轻度不适之间,大部分人都可耐受针刺治疗。结论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能改善胆石症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胆石症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2025年09期 v.27;No.257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薏苡仁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

    武文硕;付殷;付强;谢蝶;张洋;

    薏苡仁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之功,在我国有着广泛且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始就有对薏苡仁炮制的记载,其后出现糯米制、盐制、土炒、清炒等多种炮制方法。该文通过查阅历代关于薏苡仁的古籍以及现代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薏苡仁炮制的历史、工艺和现代应用研究进展,系统论述薏苡仁的炮制历史、工艺以及现代应用,以期为薏苡仁的炮制方法和原理、化学研究、药理活性、临床实践以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年09期 v.27;No.257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胆泻肝汤现代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朕溪;邓伟;

    龙胆泻肝汤出自清代医学家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该方具有清肝泻火及清利湿热的功效,为清脏腑热剂,其为治疗肝胆经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引起疾病的经典方剂。随着众多研究者持续深入对其药理作用的探索,现代临床扩大了龙胆泻肝汤的应用范围,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该方在现代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湿疹、失眠、突发性耳聋、分泌性中耳炎。该文从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阐述龙胆泻肝物汤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妇科与男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且疗效显著。同时阐述了包括抗炎、镇痛、抗氧化应激、抗病毒及抗其他微生物,以及免疫调节在内的可能作用机制。目前该方应用在男科、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研究相对匮乏,亟待补充,故未来可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来弥补这些不足,以期为该方药理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2025年09期 v.27;No.257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衰老过程中多效性作用研究

    郭清爱;梁华;

    甘草被誉为“国老”,在中医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药理学研究揭示了甘草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苷等,在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标志着其在抗衰老领域的研究潜力。尽管已有研究指出甘草具有抗衰效果,但其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及抗衰老机制尚未得到全面阐述。该文旨在系统性地探讨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皮肤老化、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并深入分析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章首先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继而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甘草的抗衰老作用,进而详细论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并总结了其延缓衰老的机制。旨在为甘草在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进而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2025年09期 v.27;No.257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分子机制及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黄桢奇;黄倩;米烈汉;肖洋;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甲状腺慢性炎症及淋巴浸润为主,最终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完全丧失,对自身代谢产生影响。目前临床西医治疗主要以口服L-T4、限制碘摄入及切除甲状腺等方法为主,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将AIT归为“瘿病”范畴,认为其与情志、饮食、环境密切相关,其发病多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致。可通过辨证论治,提供个性化治疗以减轻患者症状。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安全性高等特点,可通过降低TPOAb、TGAb、CD4~+、CD8~+、Th1、Th2、Th17/Treg免疫炎症细胞表达,抑制凋亡基因Fas/FasL、Bcl-2/Bax、TRAIL/TRAILR、Caspase、HIF-1α等信号通路释放,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丰度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该文就中医药作用于AIT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深度探讨,以期为未来规范化治疗AIT、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临床治疗,探索新的靶点通路,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27;No.257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