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论著聚焦

  • 桂枝茯苓丸联合五子衍宗丸治疗精子顶体酶活性低下临床研究

    谢福贤;邵耀宁;叶永龙;谭小青;梁宝坚;罗树雄;廖敦;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丸联合五子衍宗丸治疗精子顶体酶活性低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1年7月—2023年2月于东莞市中医院男科就诊的80例精子顶体酶活性低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口服液、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桂枝茯苓丸联合五子衍宗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以及顶体酶活性进行检测,根据精液的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少精子症组(3例)、弱精子症组(20例)、正常组(17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进行对比,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精液检测参数、顶体酶活性进行对比,将少精子症组、弱精子症组、正常组治疗前后精液检测参数、顶体酶活性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精子顶体酶活性定量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精子顶体酶活性定量、正常精子形态、精子活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正常组患者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少精子症组治疗后精子浓度高于治疗前(P<0.05),弱精子症组治疗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弱精子症组患者精子顶体酶活性定量高于少精子症组、正常组(均P<0.05)。结论 桂枝茯苓丸联合五子衍宗丸应用于精子顶体酶活性低下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精子活力、形态,有助于精子顶体酶活性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弱精子症患者的效果较为显著。

    2024年09期 v.26;No.24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药理研究

  • 泽曲明山复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影响

    郑佳连;张红;卢秉久;张艳;

    目的 泽曲明山复方是辽宁省名中医卢秉久教授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经验方。研究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该经验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的影响。方法 适应性饲养1周后,所有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及水林佳组。对照组给予胆碱充足高脂饲料(choline-sufficient high fat diet,CSHF饲料)。其余4组大鼠给予胆碱缺乏高脂饲料(choline-deficiency high fat diet,CDHF饲料)8周建立NASH模型,建立模型同时给予对应药物干预。观察相应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学指标、肝脏病理学检查、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体质量以及肝脏系数:5组大鼠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系数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系数不同程度下降,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2)肝功能以及血脂: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功能以及血脂指标水平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3)肝脏病理学检查:模型组大鼠肝脏HE染色可见胞质内大量脂肪空泡以及炎症细胞浸润;Sirius red染色可见中央静脉大量纤维组织沉积,证实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HE以及Sirius red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肝脏相关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AKT以及mTOR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以及mTOR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水林佳组改善最为显著。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荧光信号表达暗淡;中药组荧光信号表达略亮;水林佳组荧光信号表达较亮。结论 泽曲明山复方通过保护肝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肝脏病理、抑制PI3K/AKT/mTOR通路表达、上调PPARγ表达等方面治疗NASH。

    2024年09期 v.26;No.24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养心草提取物抗肺癌活性部位筛选

    庄苒;苗航;郭素华;林珠灿;

    目的 筛选养心草抗肺癌活性部位。方法 运用系统溶剂法制备养心草各提取部位;体外培养肝癌A54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_(50)),以IC_(50)作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养心草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同时,建立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通过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及瘤体质量的变化,对养心草的抗肿瘤效果进行评价养心草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内抗肺癌作用。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养心草不同提取部位中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内小鼠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实验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对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 养心草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是其抗肺癌的有效部位。

    2024年09期 v.26;No.24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活骨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及药效学验证

    卓泽川;侯成志;赵勇;班林强;俞张镜泽;夏迪;孙旭东;

    目的 通过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临床研究和KOA大鼠模型的药效学验证,评价中药复方补肾活骨汤治疗KOA的疗效,并初步探究该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肾虚血瘀型KOA患者共92例,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5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活骨汤中药口服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equesne评分差值、客观量化指标(包括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及中医证候积分。药效学验证选择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建立KOA大鼠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补肾活骨汤高、中、低剂量组,中药组予不同剂量的补肾活骨汤连续灌胃给药2个月,采用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和OARSI组织学评分确证补肾活骨汤治疗KOA大鼠的药效。结果 (1)VAS评分。两组患者VAS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更优(P<0.01)。(2)Lequesne评分。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观察组Lequesne总分与治疗前总分的差值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1),且治疗后疼痛或不适程度评分与治疗前该项评分的差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该项评分的差值亦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1),两组患者行走能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客观量化指标。两组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周后,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方面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且较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关节畏寒、倦怠乏力症状(P<0.05),对照组倦怠乏力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能显著改善关节畏寒、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症状,且较对照组更优(P<0.05)。(5)HE染色。给药2个月后,补肾活骨汤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软骨表面更光滑,软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排列更为整齐。(6)番红O/固绿染色。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骨汤高剂量组蛋白聚糖含量明显增加,随着中药剂量不断增加,大鼠OARSI组织学评分连续下降。结论 补肾活骨汤能有效地缓解KOA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KOA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2024年09期 v.26;No.245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左旋紫草素基于调节NF-κB途径和NLRP3炎性体轴减轻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作用

    余洁;杜恒;秦清;吴安定;万里鹏;

    目的 探究左旋紫草素对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左旋紫草素高剂量组4组,每组12只。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酸钠溶液构建急性胰腺炎模型,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造模前1 h及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左旋紫草素(10、20 mg/kg),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用HE染色观察胰腺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性体轴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胰腺及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NF-κB、NLRP3蛋白阳性率及相关蛋白NF-κB p65、p-p56、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ASC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κBα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血清IL-1β、TNF-α、CK-MB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胰腺及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减轻,NF-κB、NLRP3蛋白阳性率及相关蛋白NF-κB p65、p-p56、NLRP3、Caspase-1、ASC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κBα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β、TNF-α、CK-M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左旋紫草素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左旋紫草素能够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性体轴减轻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为左旋紫草素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2024年09期 v.26;No.245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优化溃结方对LPS诱导人结肠上皮细胞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李奇航;柳越冬;

    目的 观察优化溃结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结肠上皮细胞(HCoEpiC)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方法 根据所给含药血清的不同将经LPS诱导的HCoEpiC分为模型组、SASP组和优化溃结方组,另将未经LPS诱导的HCoEpiC作为正常组。采用QPCR、ELISA法测各组细胞IL-4、IL-6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4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优化溃结方组和SASP组IL-4表达显著升高(P<0.05),IL-6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溃结方能够增加LPS诱导的HCoEpiC细胞抑炎因子IL-4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IL-6的表达,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及后续实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脾消渴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药效学研究

    邓龙飞;顾晶晶;黄珍祯;王骏;姚静雯;潘菊香;杨文杰;

    目的 评价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健脾消渴方组及盐酸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STZ+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持续4周。实验结束后取材,考察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D-乳酸含量;考察血清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回肠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健脾消渴方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下调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上调IL-10含量,抑制DAO、D-乳酸含量;同时,显著性下调TG、TC、LDL-C含量,但在提高HDL-C含量方面上仅具有趋势性;此外,健脾消渴方可改善大鼠胰腺及回肠损伤,提高GLP-1阳性表达,并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结肠occludin、ZO-1、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论 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清炎症、调节血脂,减轻肠道功能损伤,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与保护肠道屏障生理结构等作用有关。

    2024年09期 v.26;No.245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补中益气汤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调控作用研究

    王思远;张菁;袁国栋;

    目的 研究补中益气汤及方中中药配伍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调控作用。方法 100只小鼠随机分为10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免疫抑制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高、中、低剂量中药组,黄芪+白术组,黄芪+党参组,白术+党参组,黄芪+白术+党参组,连续给药17 d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计算脾脏及胸腺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比例,酶标法测试NK细胞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NK细胞比例与活性明显降低(P<0.01),表明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补中益气汤)组可以有效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NK细胞比例与活性(P<0.01或P<0.05),其中以中剂量中药组纠正效果最为显著,NK细胞比例高于阳性组,但不及空白组水平,表明方剂可改善免疫抑制状态。黄芪+白术组、黄芪+白术+党参组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P<0.01或P<0.05),白术+党参组、黄芪+白术+党参组可提高小鼠NK细胞比例与活性(P<0.01或P<0.05),表明方中主药配伍亦可一定程度提升免疫功能,但效果不及全方组(中剂量中药组)。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拮抗环磷酰胺所导致的免疫抑制,增强NK细胞的免疫功能。

    2024年09期 v.26;No.24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何琦;张乃嘦;王雪媛;云秀伟;梁文骞;袁宏宇;李天祥;李国辉;

    目的 建立10个不同采收期批次茵陈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整个生长期中主要功效成分合成累积变化规律,揭示绵茵陈和花茵陈药材的整体质量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3~12月份采收的10批茵陈药材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以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为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评价。结果 建立了10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指纹图谱,确定18个共有峰,共指认出5个共有成分。10批药材样品可分为3类,其中3、4、5月份采收的茵陈样品聚为第一类,6、7、8、9月份样品聚为第二类,10、11、12月份样品聚为第三类。结论 不同采收时间的茵陈药材功效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不同,其中绵茵陈(采收期3、4、5月份)和花茵陈(采收期6、7、8、9月份)药材中功效成分累积量差异明显,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绵茵陈和花茵陈进行分类临床运用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以绿原酸和滨蒿内酯分别作为两者指标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合理性。

    2024年09期 v.26;No.24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UPLC-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作用机制

    黄建萍;邹远荣;井亚江;王七龙;夏泽冰;王祥;彭亮;张岗;高静;颜永刚;王红艳;

    目的 探究大黄甘草汤(DG)通便止呕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TOF-MS对DG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G发挥通便止呕功效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UPLC-TOF-MS法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根据数据库比对和文献数据从DG水煎液中共鉴定27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DG通便止呕功效的关键成分可能为木犀草素、圣草酚、甘草次酸、大黄素等;关键靶点可能为AKT1、IL6、IL1B、TP53、TNF、EGFR;关键通路可能为胃癌、结直肠癌、IL-17、TNF、HIF-1等信号通路。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良好。结论 该研究较全面地阐明了DG水煎液的化学成分,明确了DG通过减轻炎症状态、促进肠道运动等作用发挥通便止呕的功效,可为DG的进一步质量评价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9期 v.26;No.245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制备工艺及透皮主要成分研究

    姜萌;郝淑兰;仝立国;冯玛莉;刘丽坤;王晞星;吉海杰;

    目的 为复方藤芷膏开发新剂型,并考察其透皮主要成分。方法 以凝胶贴膏剂基质的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为综合指标,以NP-700、甘羟铝、EDTA-2Na、甘油、PVPK-90、酒石酸、纯化水的使用量作为课题的主要考察因素。依次采用单因素设计实验法和正交设计实验法在不同材料用量配比下优选凝胶贴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方。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采用垂直Franz扩散池法进行透皮实验,检测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透皮主要成分并确定。结果 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的最佳配方为NP-700 4.0 g,甘羟铝0.5 g,EDTA-2Na 0.2 g,二氧化钛2.0 g,甘油40 g,PVPK-90 5.0 g,酒石酸0.7 g,纯化水50 g,载药含量10%。透皮结果初步鉴定出3个化合物,包括大黄素、盐酸小檗碱及欧前胡素。结论 研究所得复方藤芷凝胶贴膏剂膏体均匀,表面光滑,易于涂布。成型后具有优良的初始黏力和保持黏力,易剥离,无残留,保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致敏性。透皮成分的确定为寻找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进一步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茴香及其混淆品微性状鉴别

    鞠康;何明月;郭宣宣;周建理;

    目的 采用微性状鉴定法来探究市场上出现的小茴香及其常见两种混淆品孜然芹、毒芹,对其进行鉴别,以确保安全用药。方法 采用中药性状鉴别、微性状鉴定、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小茴香及其混淆品孜然芹、毒芹的顶端、果柄、分果接合面等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小茴香及其混淆品孜然芹、毒芹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特征上稍有差异,在微性状鉴别特征上差异较大,其中在顶端、果柄、分果背面和接合面、种子背面和接合面部位有明显的区别。结论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很好地区分小茴香及其混淆品。

    2024年09期 v.26;No.24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辽宁道地药材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评价

    于爽;张云丽;张伟;孙晶;

    目的 正交试验优选辽宁道地药材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并对蜜五味子炮制品进行质量标准评价。方法研究收集10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共10批生北五味子,采用蜜蒸法炮制蜜五味子,以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蜜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对蜜五味子进行性状、水分、总灰分检查;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蜜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蜜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醇甲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正交试验得出蜜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闷润时间1 h,炼蜜量为每100 kg五味子,用10 kg炼蜜,蜜水比例为1∶2,蒸煮时间为40 min。所得10批蜜五味子均性状较佳;该品含水量为12.95%,总灰分为3.36%,均未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16.0%和7.0%;薄层色谱显示10批蜜五味子样品中五味子醇甲均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HPLC色谱检测得出10批蜜五味子样品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为0.48%~0.70%,平均值为0.59%,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含量限度0.40%。结论 研究所得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质控标准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蜜五味子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标准。

    2024年09期 v.26;No.24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

    陈卓尔;陈美安;黄燕琼;蒙宏杰;覃金桥;陈智兰;赵天琪;秦华珍;

    目的 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最优提取条件;采用FRAP法与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进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4,浸泡时间31 min,提取时间6.2 h;大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4,浸泡时间84 min,提取时间7.3 h;红豆蔻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3,浸泡时间90 min,提取时间6.5 h。相同浓度下,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Fe3+还原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Trolox当量总抗氧化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操作简便,优化结果直观,预测准确;所得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方案稳定性高,重复性好;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024年09期 v.26;No.24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基金项目纵览

  • 鹿茸多肽多功效研究进展

    姜辛言;刘燃;张玉婷;董瑞娟;魏鹏;

    鹿茸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医用历史悠久,功效广泛,针对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研究发现鹿茸的多重功效与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鹿茸多肽密切相关。作为代表性动物源中药多肽,鹿茸多肽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鹿茸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断为我们展现传统中药的现代奥秘。鹿茸多肽的提取方式需要保证活性和营养的最大保存,主要采用酶解法、溶液萃取法、CO2超临界提取法等。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了鹿茸多肽在人体多个系统中重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价值,对鹿茸多肽修复神经、改善血管心肌、减轻肝细胞损伤、调节骨骼活动等多重功效进行重点介绍。为进一步挖掘开发动物药资源宝库提供理论参考,为源自动物药多肽创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4年09期 v.26;No.245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心与小肠”理论探讨微生物-肠-心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前景

    杨萌萌;闫奎坡;李兴渊;刘刚;李一卓;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综述从心与小肠在结构、生理、病理的联系为基础,通过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并探讨通过饮食、药物、针灸、微生物等干预方式的有效性来揭示其理论思想的临床价值和生物学内涵,丰富“心合小肠”的现代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探索新的方向。

    2024年09期 v.26;No.24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补肾安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fNIRS初步研究

    代轶楠;穆敬平;郑苏;王熙;廖恒;彭力;

    目的 探索补肾安神针刺法对围绝经期失眠(perimenopausal insomnia,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百会、照海、申脉、肾俞、三阴交、安眠、太溪,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周;药物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7.5 mg,每晚1次,治疗2周。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20名设为健康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基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数据,分析针刺对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背外侧前额叶区(BA9)、双侧额极区(BA10)的HbO浓度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HbO浓度较前明显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额极区(BA10)、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腹外侧前额叶区(BA44、BA45)的HbO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激活显著(P<0.05)。结论 该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前额叶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补肾安神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脑功能机制,为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9期 v.26;No.24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陈玉茹;王璐;裴可;樊志敏;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率、病死率高已成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结直肠癌发病隐匿,预后较差,目前多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但仍然面临不良反应大、并发症多及生活质量差等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细胞间信号级联,调控细胞发育、增殖和凋亡以及基因组的稳定性,Notch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突变会引起各种恶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癌)的发生和发展。针对Notch信号通路的在研药物虽多,但仍未有明确有效的上市药物,因此需要对Notch途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国多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结直肠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领域中以Notch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进行针对各种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的实验性研究,并观察到中医药能够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从抑制肠道炎症、抑制肠癌的迁移和转移、增强肠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搜集并梳理了2011—2023年有关中医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发挥防治结直肠癌作用的文献,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并总结目前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2024年09期 v.26;No.24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五位一体”交互模式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

    张颖;于睿;王华文;杨虎霖;于游;张欢;段盈竹;郭鹤;左欣蕾;黄文忠;

    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中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观、以人为本医德观、未病先防治养观等思想都是对中医药内涵的科学诠释。在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可以从中医药文化入手,将中医药传播到社会的更多人群。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随着媒介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模式,构建“学校-医院-社区-机构-社会”交互模式,以满足社会全层次人群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激发全社会不同人群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普及以及健康中国建设。

    2024年09期 v.26;No.24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典名方小陷胸汤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董娟;梁绿圆;曹佳蕾;魏文希;陈金雨;魏炳琦;马丙祥;史文丽;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所创治疗结胸热实的传世经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未见小陷胸汤关键信息考证,限制了该方的制剂转化。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等古籍数据库和知网等现代数据库,归纳整理关于小陷胸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等。共收集小陷胸汤相关古籍数据874条和现代临床研究606篇。考证显示,历代医家基本沿袭仲景《伤寒论》小陷胸汤之原貌,药物基原、剂量基本稳定。依据考证结果,建议该方煎服剂量与方法为“黄连13.8 g,半夏34.5 g,瓜蒌85 g。煎服方法为加水1200 mL,先放入瓜蒌,煎至600 mL,去滓,再入黄连、半夏,煎至400 mL,去滓,每日分3次温服”。古代主治病证显示小陷胸汤善治“结胸证”,也可用于治疗痰病、咳嗽、阳明腹实、麻疹等。小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系统、妇科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但病机不离痰热互结。厘清小陷胸汤的发展脉络以及考证其关键信息,以为临床成方转化提供借鉴。

    2024年09期 v.26;No.245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肺络构效理论探讨通络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张成;庞立健;王琳琳;王天娇;臧凝子;于睿智;姜鑫;陈芷怡;王潇晗;杨小漩;王佳琪;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为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其日久而成,胶着难解。文章从肺络构效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基于肺络构效理论的COPD-PAH现代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探讨肺络构效及其异常在COPD-PAH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将COPD-PAH的病理机制概括为肺之络脉损伤,从而引起肺络虚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肺络热盛(炎症反应)、肺络瘀阻(血液黏稠度增加)、痰阻肺络(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导致肺血管重构。故而应以通络法为治疗大法,临床上遣方用药应从补虚药、辛味药、虫类药和藤类药四大类通络药入手,用以疏通肺络、扶正祛邪,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改善COPD-PAH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方法,为COPD-PAH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科学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半夏泻心汤枢转中焦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梁书志;侯苏寓;罗丹丹;张艳;刘西建;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代表方,具有调整人体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之功效。临床实践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调整一身之气机,枢转中焦化生气血奉养心神、祛痰降浊上清脑窍,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实验研究亦证明,半夏泻心汤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神经炎症因子,保护神经元,调节多巴胺(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神经递质,改善肠道菌群,改善突触超微结构,调节海马PI3K/Akt、NF-κB、mTOR通路,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建,改善认知功能,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危害,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09期 v.26;No.24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研究概况

    李婉玉;许辉;周运峰;郭娟;周航;王峥;陈晓静;王翌琼;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以颈痛和上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趋于年轻化。推拿作为中医药特色疗法的重要代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全面了解推拿治疗CSR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颇为重要。该文梳理近几年推拿治疗CSR的相关文献,从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等方面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发现当前机制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力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自身免疫、中枢系统及基因层面的研究较少,后续研究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椎间盘自身免疫反应和基因层面进行深入挖掘。

    2024年09期 v.26;No.24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探讨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辨治

    焦林珂;崔向宁;王玉玲;沈子焕;陈琛;丁帆;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因生活模式改变及其不良预后导致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问题愈加明显,西医治疗主要是抗心律失常与抗焦虑抑郁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但部分患者对精神类药品的依从性较差。中医学对于“心”的生理认识包括“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注重“形与神俱”的整体观念,“心主血脉”即是有形,“心主神明”则是有神,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双心”理念不谋而合。该文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从双心医学角度出发,认为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当属形神共病,其中“形”坏是其发病的基础,“神”伤是其发病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治疗上当注重形神兼治,采用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肝宁心、理气解郁、重镇潜阳等多种治法,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与精神障碍,以达到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以期为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2024年09期 v.26;No.24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气-血-神”病机演变探讨中医药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

    姜雷;朱翠玲;吕贵英;岳朝冲;宋淼豫;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asthenia,CN)是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兴奋而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征。其发病多是由过度焦虑、紧张、惊吓或者精神创伤等因素对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影响所引起。CN患者不仅因为心血管症状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并存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而且长期CN还能通过影响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由于CN的病因众多,机制复杂,目前现代医学对CN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对CN的治疗还未形成较系统的诊疗体系。中医的“气-血-神”的病机演变理论与CN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启示在临床上辨证论治,调气、行血、安神均不可偏废。据此,该文从“气-血-神”病机演变切入,将CN的病机分为气郁化邪则神扰、气血不行则神乱、气血无源则神散以探讨CN的病机演变规律,引申和梳理了气血失和影响心神而诱发CN的病理过程。文中根据气、血、神三者之间的联系,从理气解郁以安神、调气化瘀以宁神、益气养血以养神3个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CN的诊疗思路,为中医药治疗CN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亦为其丰富了的诊疗方向,同时还归纳并总结了调气、治血、安神之类中医方药治疗CN的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证实中医药的科学性并挖掘其优势,拓宽用药思路,为CN诊疗提供进一步的启示和指导,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

    2024年09期 v.26;No.245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针灸治疗干眼症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常宇;陈怡然;马铁明;

    干眼症是临床眼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眼表疾病,病情反复缠绵,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方法。针灸作为中医学精粹,在治疗DES方面凸显优势。笔者检索近10年针灸治疗DES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ES的机制研究可知,无论是改善泪腺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眼表蛋白表达,还是调节性激素分泌,调节神经物质分泌,最终都是实现促进泪液分泌从而改善DES症状的效果;临床研究从单纯针刺、电针、火针、揿针、灸法、针灸联合、针药结合疗法等方面评价了针灸治疗DES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笔者指出了针灸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些许不足,其意旨在推动今后针灸在调治DES方面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

    2024年09期 v.26;No.245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仲景“针足阳明”探析

    刘运恒;戴俭宇;裴莹;王铁东;

    《伤寒论》第8条中“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延伸了《内经》“治未病”思想,为后世疾病诊治提供了“既病防变”的实例。通过梳理历代有关该条文注解,发现“针足阳明”的针刺部位多为足阳明胃经上特定穴中单个穴位或多个穴位的组合;各代医家应用补泻手法的差异,缘于对“针足阳明”治疗目的理解以及选穴的不同;结合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成果分析,除前人所述外感病外,“针足阳明”思想还可为脑病、精神、神经疾患等疾病诊治提供相关治疗思路。深入探究临床典型病例和医案,加强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是今后“针足阳明”的研究重点。综上,通过分析《伤寒论》针灸条文,可进一步挖掘针灸学思想,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2024年09期 v.26;No.245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桂枝茯苓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进展

    王心语;傅金英;刘颖;李鑫坤;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经方,具有温经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广泛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SPID)的治疗。SPID主要表现为盆腔内组织广泛增生、粘连,形成瘢痕,容易导致输卵管的堵塞,进而发展为不孕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与免疫、病原体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桂枝茯苓丸治疗SPID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上,桂枝茯苓丸化裁或其中成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SPID效果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并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但该方的实验手段、研究方案等尚需改进,其作用机制也需进一步研究。该文通过查阅和整理有关文献,对近几年来桂枝茯苓丸治疗SPID的机制和临床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综合分析,同时也对其存在的缺陷提出建议。以期为桂枝茯苓丸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提供实践指导。

    2024年09期 v.26;No.245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李晓峰;那俊夫;关雪峰;刘元禄;王一品;

    膝骨关节炎是最普遍的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膝关节软骨退化、滑膜炎症以及关节周围和软骨下骨的变化。最新研究报道了几种关键的信号通路,它们是膝骨关节炎病理状态下细胞和分子的关键调节因子和激活因子。而Wnt/β-catenin正是这样独特的信号通路,该特定通路中分子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可作为膝骨关节炎治疗的潜在候选者。此通路应严格调节,以维持软骨在过度激活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的稳态。Wnt信号级联的复杂性及其药物对其机制的影响仍未完全了解,这迫使我们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膝骨关节炎。根据目前对转基因小鼠体内、体外研究以及临床观察等,该文对Wnt/β-catenin通路中的相关分子通过转导所产生的级联反应提供独特见解;并且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如何影响膝骨关节炎中的软骨细胞和滑膜组织,以及病理状态下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式是如何靶向该途径来改善临床症状进行归纳与总结。

    2024年09期 v.26;No.245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针灸基于高血糖引发代谢通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张长龙;李阳;田源;全爱君;焦敏娜;郭祀慧;尚莉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糖引发的代谢通路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途径、己糖胺途径以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4种途径。现代医学证明上述4种途径的过度开启会导致DPN或加快其进展。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瘀血所致。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可活血祛瘀,明显改善症状。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机制与作用于上述4种异常通路途径相关,可降低山梨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己糖胺途径以及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含量,纠正神经细胞水肿等。但现有研究仍存在分子机制缺乏深入探索、针灸治疗选穴无标准化、干预方式实际作用无对比效果等问题。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具体分子机制,如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雪旺细胞等相关研究热点以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完善相关选穴及干预方式的理论依据。该文通过对基于高血糖引发的代谢通路的相关作用以及针灸有效性进行综述及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2024年09期 v.26;No.245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五苓散治疗水肿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马佳颖;袁慧;尚乘;刘春莹;

    水肿是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肝硬化等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血管内外或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所致。目前西医多以使用利尿剂及对症治疗原发病为原则,但长期使用利尿剂易继发失效和导致电解质紊乱,而中医药在治疗水肿时确有疗效,联合西药则效果更佳。五苓散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临床及实验证实,五苓散可以增加患者尿量,减少体内液体蓄积,在治疗水肿时疗效显著。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五苓散及单味药治疗水肿的相关研究,对五苓散及单味药治疗水肿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五苓散治疗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脑水肿等各型水肿指导临床应用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9期 v.26;No.245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 ]
  • 麦粒灸足三里穴调控氧化应激对自然衰老小鼠睾酮水平影响

    马秉哲;焦丹丽;崔梦凡;刘世敏;

    目的 观察艾灸是否通过影响氧化应激,维护生殖系统中睾酮之水平,以期为深入研究艾灸延缓生殖衰老机制问题奠定基础。方法 以自然衰老小鼠(18月龄)为衰老模型,随机分为衰老组、艾灸组;另设青年组(3月龄)。艾灸组进行麦粒灸双侧足三里穴,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涂抹凡士林的穴位上,线香引燃,每穴5壮,衰老组只在相同部位做抓取固定动作,不做艾灸,麦粒灸每干预5次间隔2 d。采用HE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观察麦粒灸足三里穴干预自然衰老小鼠的效应,并应用ELISA法测量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WB法测量p53、p2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麦粒灸足三里穴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学,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麦粒灸足三里穴可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睾丸衰老程度。与青年组比较,衰老组p53、p21表达均显著升高,表明造模成功,而经过麦粒灸足三里穴干预后,均显著降低;衰老组血清T显著降低,而艾灸组显著上升;在氧化与抗氧化指标方面,衰老组MDA明显上升,而艾灸组MDA水平下降,衰老组MnSOD、GPX4都下降,而艾灸组显著升高。结论 麦粒灸足三里穴可以提高自然衰老模型小鼠的血清睾酮水平,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艾灸通过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与增强抗氧化能力,进而阻碍氧化应激,维护了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提高了睾酮水平,从而延缓了睾丸间质细胞的衰老。

    2024年09期 v.26;No.245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屈媛;王婷;付慧婕;李雪丽;雷根平;

    丹参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属于唇形科、丹参属,是一种遮荫草本植物。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丹参,作为广泛使用的传统中药有着近2000年悠久历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丹参的有效成分复杂,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的酚酸类以及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该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糖尿病肾病保护等药理作用。文章参阅近些年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深入阐述丹参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丹参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关于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后续可从细胞、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学等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明确丹参的有效成分及开展丹参有效成分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4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5 ]
  • 何首乌延缓衰老机制探析

    王重阳;李奇玮;姜北;梁华;

    何首乌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何首乌素有延缓衰老之灵药的美称,具有补肝肾、益精血、补虚损、黑须发等功效,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衰老等相关疾病。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二苯乙烯苷、多糖、蒽醌类等,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降血脂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何首乌对皮肤系统、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何首乌在延缓老化方向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2024年09期 v.26;No.245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脂质蓄积指数相关性研究

    盛小萌;钱涛铭;韩宇博;邹国良;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中医证型与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的关系。方法 研究旨在回顾分析2021年9月—2023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科收治的160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患者分为4组,即气滞湿阻型组、痰瘀互结型组、脾肾气虚型组和气阴两虚型组,各40例患者,另设40例体检患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MS患者LAP等代谢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MS患者的L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LAP水平从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健康对照组<脾肾气虚型组<气阴两虚型组<气滞湿阻型组<痰瘀互结型组。结论 (1)LAP水平与MS具有相关性。(2)LAP水平可以作为MS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

    2024年09期 v.26;No.245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中药川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赵世英;张慧;邵笑笑;管晓博;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局灶性堵塞疾病,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川芎作为治疗CIS的常用中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该药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川芎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川芎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川芎嗪、川芎哚、藁本内酯、阿魏酸、洋川芎内酯等,可发挥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炎症、调控细胞自噬、调节钙离子稳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保护血管内皮因子的作用。该文总结了川芎中有效成分治疗CIS的药理机制,以期为后续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2024年09期 v.26;No.245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JNK信号通路在过敏性鼻炎中研究现状

    赵思超;吴桐;张常喜;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诱导以鼻塞、流鼻涕和鼻痒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炎症反应性疾病。机制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后,导致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症反应。c-Jun氨基末端激(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家族是MPK家族中的一部分,JNK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比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压力等情况下被激活。JNK对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经研究证实JNK和许多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JNK的信号转导通路能够促进大量炎症细胞产生,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哮喘和AR属于“一气一道”疾病,所以JNK的信号通路在AR中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探索,AR模型小鼠体内的JNK磷酸化水平在AR小鼠体内呈现出高度的增长,这提示JNK信号通路对AR的发展起到了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来JNK信号通路参与AR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干预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9期 v.26;No.245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肠道菌群在失眠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唐菊;杨娟娟;陈亮亮;郝志强;杨慧雯;马艺伦;任慧;卫培峰;缪峰;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影响日常生活的主观感觉,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甚或彻夜难眠,日间可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症状。近年来,社会竞争等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症关系密切,二者通过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途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指肠道中各种微生物菌群的总称,一方面,失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出现相应的肠道症状,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多种途径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失眠症。该文围绕肠道菌群与失眠症的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失眠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09期 v.26;No.245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理论探讨复方益糖康调控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胡锦浩;孙贵炎;申鑫惠;张晖;周城;郜贺;杨宇峰;石岩;

    糖尿病是对生命健康具有不良影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炎症因子是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理论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病机十九条”之一,该文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炎症因子对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演变作用。“湿热内伤,脾肾失司,精微不固”为发病之本,诸多炎症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阴火炽盛,壮火内生”是糖尿病肾病形成的关键。复方益糖康具有健脾清热、养阴益气、活血化瘀功效,方中各药物的有效成分都具有保护肾脏、防止肾损伤的作用,方中药物组合使用能够通过抑制JAK2/STAT3、NF-κB、MAPK等信号通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对糖尿病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2024年09期 v.26;No.245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扶正祛邪”法在慢性肾病中运用

    李文诗;孙家乐;王琳;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将CKD的核心病机概括为“真邪相搏,虚实夹杂”。中医理论正邪发病观与肾脏疾病中现代免疫学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正气”是维持或调节免疫动态平衡的体现,“邪气”则代表诱发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功能异常形成的对机体有害的病理产物。基于“真邪相搏,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运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法可改善由直接或间接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纠正免疫紊乱,改善肾脏病理表现及临床症状,起到肾脏保护的作用。文章对扶正祛邪法在CKD治疗中的理论依据、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KD提供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电针通过HIF-1α和SOX-9维持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稳态及抗炎机制研究

    陈晓婷;余德标;林瑶瑜;陈芃;吴福春;

    目的 观察电针对兔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模型软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Ⅱ型胶原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改善KOA软骨稳态以及抗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的右膝关节采用木瓜蛋白酶制造兔KOA模型。制模完成后,电针组给予电针犊鼻及内膝眼穴干预,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14 d。模型组每天在固定器上固定15min。对照组右膝关节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检测软骨组织的病理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软骨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HIF-1α、SOX-9、MMP-1和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HIF-1α、SOX-9、MMP-1和MMP-13的mRNA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皱缩,基质染色呈浅色,潮线不完整,而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改善;改良Mankin's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TUNEL结果显示,电针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TNF-α、IL-1β表达明显降低;WB和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IF-1α和SOX-9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上调HIF-1α和SOX-9的表达,减少MMP-1、MMP-13、TNF-α、IL-1β的表达,增加Ⅱ型胶原蛋白的形成,从而发挥缓解软骨损伤、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

    2024年09期 v.26;No.245 210-21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陈着;张萌;何瑞瑞;徐杰;聂宏;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疾病等引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药食同源中药植物黄酮用于高脂血症的防治。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生物活性丰富,可防治包括高脂血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防治高脂血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应用药食同源植物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判断。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及转录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降脂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助于揭示植物黄酮与高脂血症病理过程中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指导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与生命组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也为高脂血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该文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药食同源植物黄酮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多组学联合作用机制,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24年09期 v.26;No.245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